(吉隆坡 8月29日讯) 对太多的马来西亚孩童而言,学校并非安全之所,而是恐惧之地。在教室的门后,霸凌以言语侮辱、排挤、暴力等形式上演——而日益严重的网络霸凌甚至蔓延到孩子们的家中。这些绝非无伤大雅的恶作剧,而是一场儿童保护危机。
不断蔓延的霸凌歪风
霸凌案件正迅速攀升。教育部的数据显示:2022 年共有 3,883 起霸凌案件,截至 2023 年 10 月增至 4,994 起,而到了 2024 年 10 月,此数据已攀升至 6,208 起。在线上,马来西亚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(MCMC)在 2023 年接获了 3,199 宗网络霸凌投报,并在 2024 年删除了 8,756 条有害内容的帖文——比上一年多出整整五倍。
霸凌会带来毁灭性的影响。它与抑郁、焦虑、辍学,甚至自杀念头都密切相关。霸凌者和旁观的孩童也同样会受到负面影响,他们会习惯性地把攻击性行为当作力量或权力的展现。如果不加以制止,霸凌侵蚀的不仅是校园,更是马来西亚的社会根基。
零散的应对措施
政府已采取了一些措施,例如举办宣导活动、设立监督系统和修订纪律处分条规。非政府组织和社区也自发地开设同侪支持小组和援助热线。然而,这些应对措施仍然是零散且被动的。校方往往在伤害造成后才作出惩罚,而隐性霸凌行为——如身体羞辱、排挤、网络骚扰——则常常被忽视。网络霸凌的传播速度,更远超学校或家长的应对能力。许多受害者选择了沉默,因为他们深信情况不会有所改变。
改革势在必行
马来西亚必须推动一个全社会协同参与的应对措施:
更安全的校园:培训教师识别隐性霸凌行为;纳入社会情绪学习、正向管教;营造同侪和谐包容的校园氛围。
儿童友好的举报机制:设立保密热线和数码举报渠道,并确保会跟进处理。
心理健康支持:增加学校辅导员数量,并与社区服务衔接,为受害者、施暴者与旁观者提供心理辅导。
整治网络霸凌:将数码公民教育列为必修课,并加强社交媒体平台的问责制。
更强大的家庭支援:装备家长,让他们能识别霸凌的早期迹象(如情绪波动或抗拒上学),并掌握有效的管教方式。各种支援项目能帮助家庭培养出情绪坚韧、身心健全且富有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孩子。
更明确的政策:明确定义“霸凌”和“网络霸凌”,并制定全国统一标准的校方应对措施和受害者保护机制。
我们面临的抉择
安全的童年是国家健康发展的基石。若我们对霸凌容忍,残酷就会变成常态;若我们积极教导同理心与尊重意识,孩童们就会成长为马来西亚所需的坚韧领袖与友善国民。
这绝非学校单方面的责任。政策制定者、教育工作者、家长、社区与科技企业都必须参与其中。解决方案已然存在,我们所缺乏的,是迫切采取行动的决心。
就让 2025 年,成为马来西亚大声宣告“每个孩子都能安全学习、安全成长、安全逐梦”的一年。
